广东医科大学(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要办学特色的涵盖医、理、管理、法、工、文、经济学等7个学科门类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1964年,湛江分院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湛江医学院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校园总面积近19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有教职工1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6人;开设有15个学院(部),开办普通本科专业23个;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多人,直属附属医院3所。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成立。 1964年,学校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 1970年1月,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接诊病人。 1985年,国家教委同意学校招收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外科学(整形)专业硕士研究生7名。 1986年,学校获得7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学校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1992年,学校易名为广东医学院。 1996年9月,学校与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大阪医疗技术学院合作办学。 2002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医科大学创办东莞校区;同年11月,学校成立筹建东莞校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筹备建设办公室;12月12日,东莞校区奠基。 2003年2月,东莞校区破土动工,同年10月23日,东莞校区首批新生顺利入学。 2009年,学校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3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6月,学校申报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同年9月10日,国家教育部发文决定广东医学院拟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2016年3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函批准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等15个学院(部),开办23个普通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师资力量: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教职工1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6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48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等10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扬帆计划”16人、南粤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4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全国模范教师:孙宁 全国优秀教师:梁仲培、梁念慈 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崔燎、陈小毅、吕世静、刘新光 省级教学团队: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有9所校外临床医学院,80所临床教学医院。2010年,广东医科大学周克元、雷光和、钟遂平、陈小嫦、陈小毅等教师主导的《医学基础课重点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项目和吴建玲、谭健烽、李鹤展、禹玉兰、胡连新等教师主持的《大学生正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学校杨劲松、罗永胜、何静秋、陈松云、高玮等教师主导的《英语零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 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 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 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临床医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 广东医科大学 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涵盖硕士学位二级授权点26个,其中学术型硕士点24个、专业型硕士点2个);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 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神经病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授权学科:临床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 博士后流动站:医药科技开发中心 交流合作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伊利诺大学、加拿大汤姆逊河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研究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日本大阪滋庆教育学园、日本NPO法人国际看护师育英会、香港中文大学、澳门镜湖医院、台北医学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2010年学校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重点实验室9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医联体临床医疗大数据云服务协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06-2012年,广东医科大学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33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项目202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7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476篇,其中SCI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310,获得专利授权20项。 截至2016年3月的数年内,广东医科大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07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4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根据2016年4月该馆官网显示,广东医科大学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 量274.77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167.32万册,电子文献总量107.45万册;同时订有的中外文期刊1751种,订有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种,该馆与粤西地区4所高校以及广东省8所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建立有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关系,并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 学术期刊:《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正式创刊于1983年1月,是由广东医科大学主办学报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双月刊,每年6期,每期120页;《学报》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并获广东省第二、三、四届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经验、误诊误治、调查•管理•技术方法、短篇、个案、护理、医学教育学研究等。 文化传统 校训:立志立德,求真求精 广东医科大学校校训出自当时的党委宣传部黄荣登部长撰写的“立志立德,自强自律”和外语教研室李巨川老师撰写的“求真求精,自强自珍”,后来该校领导从两稿中各取部分加以补充,确定为“立志立德,求真求精”。寓意为医者应当志存高远,怀有远大的目标,同时不忘职业道德—医德;为医者,也要努力追求真理,探索真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医学知识与技能要精益求精。 ●校徽 寓意:广东医科大学校徽标志中由广东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GMU”艺术演变而成的一个展翅高飞的鸽子,一本象征知识的书籍,一个紧握的拳头,以及一面扬起的风帆;徽标整体体现出学校肩负守护人类平安与健康的责任,引领学子徜徉在知识海洋并抵达成功彼岸的努力和信心,其中绿色象征茵茵校园,蓝色则象征了未来与希望。 ●校歌 歌词 扎根在南海之滨 创业于荒坡水洼 沐浴着阳光成长 搏击着风浪壮大 啊••••••广东医 可爱的广东医 南国的明珠我们的家 南国的明珠我们的家 立志立德爱祖国 校园盛开文明花 求真求精结硕果 芬芳桃李满天下 啊••••••广东医 可爱的广东医 天使的摇篮我们的家 天使的摇篮我们的家 师生团结齐奋力 昂首直向现代化 阔步迈进新世纪 前程似锦耀中华 啊••••••广东医 可爱的广东医 医院的明星我们的家 医院的明星我们的家 学生活动 广东医科大学举办有校园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义务诊疗活动、女生节、IE特色活动、彩绘节等各类学生活动。2015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养义工服务队在宁养义工间举办了“心意卡设计大赛”;2016年3月,由学校药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和调研部联合承办的女生节活动顺利举办,主题为“一册绘心,伊人会意”。 |